十四年,灵公与其大夫孔宁、仪行父皆通於夏姬,衷其衣以戏於朝。
这里的灵公指的是陈灵公,陈是周武王给虞舜后人的封国,大约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。虞舜是传说中的古代圣王,但是圣王家的祖坟也不是一直冒青烟的。
至于周武王克殷纣,乃复求舜後,得妫满,封之於陈,以奉帝舜祀,是为胡公。
到了陈灵公十四年,公元前600年,陈灵公和大夫孔宁、仪行父,君臣三人都与夏姬通奸,而且他们还贴身穿着夏姬的衣服在朝中嬉戏。
君臣三人也不藏着掖着,透明度很高,不像现在,还得捂着,不能让所谓的人设崩塌。
玩得花样多,放得开,也有一个很悠久的历史。
君臣三人玩得很欢,一个叫泄冶的大夫看不下去了,劝谏陈灵公:你们这么乱搞,怎么做全民的榜样?全国人民该怎么向你们学习?
泄冶谏曰:“君臣淫乱,民何效焉?”
灵公以告二子,二子请杀泄冶,公弗禁,遂杀泄冶。
泄冶发现并指出了问题,有问题该怎么办?解决掉这个发现并指出问题的泄冶就可以了!
展开剩余76%夏姬的三个男人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,陈灵公及时把泄冶的意见反馈给孔宁和仪行夫。孔宁和仪行夫请求杀掉泄冶,陈灵公没有阻止,于是这个给陈灵公吹哨的泄冶就成了君臣三人的刀下之鬼。
泄冶死了,就没有谁再说三道四了,旁人就只有羡慕的份儿了。
就这样到了陈灵公十五年,陈灵公君臣三人和夏姬一起都在夏姬家里饮酒作乐,刺激的话题和花样都玩得差不多了,于是新撩法诞生了!
十五年,灵公与二子饮於夏氏。
公戏二子曰:“徵舒似汝。”
二子曰:“亦似公。”
乐子从母亲转移到了儿子,陈灵公三人得意忘形,乐极生悲!
徵舒怒。
灵公罢酒出,徵舒伏弩厩门射杀灵公。
孔宁、仪行父皆奔楚,灵公太子午奔晋。
不啰嗦、不抗议、不吱声,直接干,干得还很彻底。
徵舒自立为陈侯。
徵舒,故陈大夫也。夏姬,御叔之妻,舒之母也。
楚庄王站出来要维护秩序了,臣子杀国君,就是破坏了秩序,楚庄王作为楚国的国君,不能容忍。
孔宁和仪行夫跑到了楚国,估计没少在楚庄王面前叨叨徵舒的大逆不道。
那时候车马慢,也没有互联网,信息没有那么及时、准确,估计就算楚庄王知道了真相,他也会维护国君的利益,他自己就是国君。国君有错,臣子劝谏,弑君就是臣子的大逆不道,规则就是这么一套东西。
成公元年冬,楚庄王为夏徵舒杀灵公,率诸侯伐陈。
谓陈曰:“无惊,吾诛徵舒而已。”
已诛徵舒,因县陈而有之,群臣毕贺。
大家都认为楚庄王杀徵舒是对的,那么就是说,大家都认为徵舒弑君是大逆不道的,至于徵舒弑君的原因,大家都不提及,所以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。
奴以立场定是非,得天下者得人心,楚庄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拥护。有一个唱反调的,唱得也是楚庄王的功绩,反的是楚庄王的威信受损。
申叔时使於齐来还,独不贺。
庄王问其故,对曰:“鄙语有之,牵牛径人田,田主夺之牛。径则有罪矣,夺之牛,不亦甚乎?今王以徵舒为贼弑君,故徵兵诸侯,以义伐之,已而取之,以利其地,则後何以令於天下!是以不贺。”
申叔时讲的故事仿佛是个死循环,牵牛的和田主都有错,那么谁是对的?
正确的永远是国君,尤其是楚庄王这类的胜利者,徵舒只是因为国君的位置没有坐稳,坐稳了,徵舒就是对的。
秩序不能被打乱,以道义的名义诛杀了徵舒,如果再吞并了陈国,那么道义来带来的威信就荡然无存,相当于楚庄王白忙活了。
申叔时替楚庄王想得更远,谋划得更深。
庄王曰:“善。”乃迎陈灵公太子午於晋而立之,复君陈如故,是为成公。孔子读史记至楚复陈,曰:“贤哉楚庄王!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。”
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,是因为楚庄王的利益得到了满足,利足则重名,否则名只是个虚名。
《史记·陈杞世家》
发布于:山东省股票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