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山东济南茶博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,2025年10月24-27日于泉城济南举办,感兴趣的茶友欢迎前来参观!
绿茶制作技艺(舒城小兰花)是中国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传统技艺,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
舒城小兰花,外形芽叶相连似兰草,条索细卷呈弯钩状,色泽翠绿匀润,毫锋显露;冲泡后如兰花开放,枝枝直立杯中,有特有的兰花清香,俗称“热气上冒一支香”;茶汤鲜爽持久,滋味甘醇,汤色嫩绿明净,叶底匀整成朵,呈嫩黄绿色。
兰花茶的产地和历史渊源
兰花茶的主要产地是安徽省舒城县,舒城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,气候温和,光照充足,降雨量丰富,无霜期较长,光、热、水资源比较丰富。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,中部丘陵起伏,东北沃野平畴,大体呈“五山一水二分田,二分道路和庄园”的格局,为种植小兰花茶叶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环境。
展开剩余77%舒城古属舒、庐二州,茶叶早在唐宋时代已负盛名,并被列为贡品,据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记载:“土贡中列有茶的共有17州,有···庐州”;《建炎杂记》载:“庐州,有舒城王同茶场”;清嘉庆十一年(1806年)《舒城县志》载:“茶,出晓天主簿园、毛坦厂”。据舒城县志和茶学家陈椽所著的《安徽茶经》等史料记载,兰花茶诞生于明末清初,距今至少三百年。
关于茶叶的命名,有多种说法,一说是兰花茶叶相连成朵,形似兰花草;二说是采制时正值山中兰花盛开,茶叶吸附兰花的香味而有兰花香,故称兰花茶。甚至有这样一种传说:从前,舒城县晓天镇有一个叫兰花的姑娘,采制的茶叶形如兰花、兰香四溢,深受购茶商喜爱。为带动乡亲致富,兰花姑娘不畏劳累日采夜制,最终因过劳成疾不幸离世。乡亲们出于对她高超制茶技艺的崇敬,将此茶取名为“兰花茶”,同时将她安葬于茶树长势最好、品质最优的茶地——白桑园村小麦淌的茶园附近。不久之后,小麦淌竟诞生了十八棵由兰花姑娘化身可昼采夜发、香味突出的“神茶”。
据说,如今走在美丽古朴的晓天街道上,还能听到“兰花茶”的传说。
兰花茶的制作技艺
“舒城小兰花”属特种烘青名优绿茶,其突出特点在于它独特的炒制工艺。炒兰花茶要用两口锅、竹丝把(实心竹制作),第一口锅主要是杀青,第二口锅是做形。兰花茶炒制不是用手杀青、做形,而是采用特制的竹丝把在锅中回旋翻炒,几个人前后配合,一气呵成,这样能避免茶锅烫手,杀青温度可以高一些,使鲜叶杀青能够杀得透,并且做形也在热锅中进行,能够很好地去除青草气,发挥茶香,保持茶的翠绿色。烘干时用红栎木炭,这种远红外热波更能激发茶香。对比试验表明,采用木炭或远红外烘焙机烘干的茶叶兰花香明显,而用热风机或其他热源烘干,就没有兰花香。
炒茶工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:(1)生锅杀青:采用特制的小竹丝把在两口并连45度斜锅茶灶中、做型,杀青要遵循“高温杀青、先高后低、嫩叶老杀、老叶嫩杀”的原则。应掌握技术要点:①起火擦锅。杀青前先将杀青锅磨光、擦净,涂少许制茶用油,用布擦匀,使锅壁光滑;②控制锅温。大概120℃左右,手背离锅底10cm 处感到熏手时,鲜叶下锅听到刺刺的炒芝麻声为度,过高易焦边,过低杀不透,青草气去不掉,易产生红变;③投叶量。舒城小兰花特级,以一芽一叶初展为主,一般每锅投25~30g;一级、二级以一芽一叶、一芽二叶初展为主,一般每锅投60~80g;④炒茶操作。炒茶手势要轻巧,手握小竹丝把运用手腕力按顺时针方向有节奏向左上回旋翻炒,做到把不离茶、茶不离锅,炒至青草气基本散失,叶质变软,可转移第二口斜锅,温度在100℃左右,此时可带把做形,炒至茶叶在锅内翻动有沙沙声,达到叶色翠绿,茶香显逸,略感触手时,即可出锅、摊凉。摊20min后,可进入烘干工序。不管是生锅还是熟锅,茶叶出锅都要做到出得快,捞得净。
(2)烘干。①初烘。一般采用红木炭火烘笼进行烘干,温度达110℃左右时,开始摊叶,厚度在1cm左右,每隔2~3min轻翻一次,烘至七八成干,稍有触手感,即可出叶摊凉;②足火。摊凉30min后,采用红木炭火炭火烘笼打足火,温度为90℃左右。以2~3次初烘叶合并,每隔2min轻翻1次,直至足干(含水率低于6%),茶香显露,色泽显毫,手捻茶叶呈细末状,即可下烘,待稍冷后,即可储存或包装。
兰花茶的发展现状
兰花茶创制300多年来,虽几经波折,却经久不衰,历久而弥新。自面世以来,尽管产量随时代不同而有起伏变化,但其独特的色、香、味、形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以及专家的赞许。近年来,舒城小兰花名闻遐迩,在国内外茶叶展销、评比活动中获得多项大奖,更是凭借其独特的炒茶工艺于2012年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当然,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,小兰花的传统炒茶工艺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。小兰花茶的省级传承人李贤葆表示,因社会经济的发展,劳动力成本加大,手工炒制兰花茶越来越多地被机械化加工所取代。目前只有晓天、河棚等少数乡镇还有一些部分茶农沿用手工制作部分高档兰花茶,但多数情况下,机械加工的兰花茶外形一致性较好,市场卖相也更好一些。从长远来看,留在农村的青壮年劳力越来越少,机械化替代手工是必然趋势。
为此,李贤葆认为,我们一方面要采取专业培训,以师带徒等方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兰花传统文化技艺的人才,同时完善传习基地,在核心产地保留部分手工兰花传统;另一方面,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兰花茶机械化加工工艺技术,使之更好的满足传统兰花的品质要求。
发布于:山东省股票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