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澈的西小河。 记者 梁永锋 摄
绍兴古城卧龙山下,西小河悠悠千载,流淌着华夏的文脉,也见证着江南的烟火。
清晨5时,天光未亮。50岁送奶工史洪军已经骑着电动三轮车开始一天的工作。这条833米的河道,他沿河走了15年,熟悉每一座老台门门牌号,也见证了河水从浊到清的全过程。
行至谢公桥下,他停下车,俯身掬起一捧河水,痛快地洗了把脸。水花溅起处,几尾小鱼曳尾惊散,倏忽来去,恰似徐渭笔下“流水澄若无,溪鱼宛游空”的灵动静美。
史洪军的这个寻常举动,是西小路历史文化街区治理成效的生动注脚。放在15年前,掬水洗脸是不可想象的。西小河的重生,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治理对话。
一河看两岸,半部思想史。西小河,并非普通水道,而是浙东运河滋养古城文明的“智慧支线”,是一部流动的史诗——东流阳明心学之光,西映蕺山气节之风。
展开剩余79%记者 严培谕 摄
千百年来,吕府的静谧、往来的漕船、百姓的炊烟,皆在此河映照,沉淀绍兴独特的韵与魂。2019年,《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》施行,从法规层面明确西小路历史文化街区为绍兴八大历史街区之一。
然而,历史的荣光在现代社会遭遇严峻挑战。与众多主打商业开发的人气老街不同,西小路历史街区面临的治理难题更为复杂特殊:它不仅要破解保护与发展这一核心命题,更要在“河与街”“街与人”“人与河”这三重关系中,寻找可持续的治理之道。
“好比修复一把古琴,力道轻了,琴弦松垮,奏不出新时代的强音。力道重了,琴身开裂,又会散了历史的魂魄。”9月20日,站在王公桥上凝望薄雾弥漫的西小河,西小路社区党委书记、居委会主任周丽丽若有所思。
西小路的治理之道,是让其既能保持原貌,又能焕发新生。这,谈何容易?
对一条渴望焕发新生的老街而言,“出圈”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:外界满怀好奇纷至沓来,而生活在其中的居民,却开始感到日常被“烦扰”。
时针拨回到2018年。一部取景于此的电影《西小河的夏天》,乘着“国潮”兴起之风,让沉寂多年的西小河骤然走到聚光灯下。几乎一夜之间,西小河畔、青石板路旁冒出了各式文艺咖啡馆、精品小店和深夜仍在营业的茶室。
人气来了,抱怨也来了。周丽丽的手机渐渐成了“民生热线”:河埠头新开的茶室深夜仍歌声不断,外来车辆将窄巷堵得水泄不通,更有小店为扩大经营,私自将观景跳台向河面延伸……“有时电话半夜突然响起,居民质问:这日子还让不让人过了?”
最让周丽丽感到无力的,是那条曾经映照天光云影的西小河,正在变成一条被抱怨与疏离填满的“隔阂之河”。
贺平 摄
转机,始于一场文化“寻根”。治理西小河,不能只捞水草、清垃圾,更要唤醒沉睡在河中的文化魂。西小路社区党委带着党员和居民代表,重走吕府老台门、大通学堂,从王阳明“知行合一”与刘宗周“慎独”精神中汲取治理智慧。治理不是简单的约束,更需要唤起民众的自觉,与古为新。
以文化浸润治理,用传统照亮现实。立足社区实际,一套基于文化心理的治理体系逐渐形成——对老居民,不搬大道理,只摊“文化账”:“老祖宗留下的水道,不能毁在咱们手里”;对商户,不空谈规范,只算“经济账”:“河水干净了,游客多了,生意才好做”;对游客,不生硬禁止,只讲“好故事”,让一桥一瓦自己说话。
变化正在发生。北海路118号是一景乳业北海路直销店,店长史洪军被居民亲切地称为“流动的护河人”。“今早水质不错,堪比九寨沟。”他掏出手机,拉近镜头拍下河底的“水下森林”。巡河是他每天的必修课。
创设“社区合伙人”机制,共守一脉清流。社区持续深化契约化共建机制,打造“台门议事会”“知行书屋”“慎独驿站”等共享空间,为在地工作者、商户和居民搭建起参与治理、实现价值的平台。包括史洪军在内的社区合伙人,以坚守与奉献反哺街区的文明与温度。
“我们和西小路,是共生共长的关系。”西小路“网红饭店”——河埠头掌门人陈小燕,也是西小路社区的一位资深“合伙人”。她说,能在这条千年古街上创业,是荣耀,更是责任。
由于地处历史街区,饭店开业初期频频面临整改要求——从街面油渍清理到招牌样式规范,问题层出不穷。然而,让她感动的也是社区的态度:旅游旺季时,社区干部主动排班,轮流帮她清理店门周边环境,协调游客秩序。为减少油烟对古街的影响,今年她主动停业两个月,清洁烟道、升级设施。虽然损失数十万元,她却说:“文脉断了,多少钱也赎不回。”“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。”王阳明的这句话,被陈小燕题作店训。
在西小路社区,像史洪军、陈小燕这样的“社区合伙人”已超过百人,人数还在不断增加。他们不仅是商户、居民,更是这片水乡的守护者,干着一件件点亮古城的暖心事:当有老人不幸落水,临河店铺冲出两位“店小二”,一起跃入河中联手救人;街角的茶室主人常年为环卫工提供免费热茶;民宿敞开休闲空间,成为老人们夏日纳凉的好去处;还有文物爱好者自发担当起文化普查员,默默守护历史印记……
如今的西小路已焕发新生:水质持续稳定在二至三类标准,年游客超20万人次,垃圾量不升反降。比数据更可贵的,是一种文化赋能、双向奔赴的治理新生态,正在这里悄然形成——治理者以文化唤醒居民自觉,居民以爱护反哺街区。
一脉活水,万家心声。这条千年水道,正以清澈之姿,映照着两岸传统与现代和谐相生的美丽江南新画卷。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