斯德哥尔摩的夏夜,波罗的海的咸腥之风裹挟着汽笛声,与美国财长贝森特窗外的景致融为一体。 日内瓦协议90天倒计时牌上,仅剩18天。 此刻,价值2.3亿美元的混合动力引擎正穿越北太平洋,驶向旧金山港,等待它们的,是15%的“轻判”,抑或25%的“死刑”。 这取决于此刻瑞典谈判室中,贝森特与中方代表的博弈。 他紧盯着对方的眼睛,质问着关于俄罗斯能源购买的问题,这正是特朗普7月签署的《大美丽法案》——对中印俄能源买家加征500%关税——的核心。
这场谈判的根源,可以追溯到五个月前的日内瓦博弈,以及六月伦敦的进一步磋商:美国先取消91%的加征关税,中国随后解除等额反制;剩余的24%“对等关税”暂缓90天,保留10%基础税;美国放开EDA软件和大飞机出口,中国则增加稀土供应。然而,谈判桌下的暗流却从未停息。美国商务部最新实体清单上,8家与日系车企合作的中国新能源企业已被列入封锁名单,而与此同时,比亚迪墨西哥工厂的奠基仪式上,工人们正浇筑着印有“2026年投产”的混凝土碑。
这场贸易战的烈火,早已蔓延至民生领域。克利夫兰-克利夫斯钢厂将每吨冷轧板价格上调16%,导致戴姆勒卡车不得不涨价8000美元;沃尔玛货架上,中国产自行车的价格,因跨境电商免税额度取消,从199美元悄然上涨至259美元。 底特律汽车工人协会罢工帐篷外的标语在暴雨中瑟瑟发抖:“25%关税是插进心脏的刀!” 这把刀,正挥向更广阔的领域——8月1日起,韩国车25%关税、泰国橡胶36%、柬埔寨服装40%的新税率即将生效。
展开剩余59%更早之前,这场贸易战的荒诞剧已在英美协议中预演。英国车企获得10%关税配额后,福特立即向白宫发出抗议信,控诉其在肯塔基州的1.2万名员工利益受损。 这只是产业链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开端。 墨西哥蒙特雷的汽车城损失38亿美元订单,生产线停转;德国博世集团紧急叫停5条传感器生产线,原因是美国新规要求对每滴润滑油追溯原产地;甚至出现了日本电装公司将中国产乙二醇运往越南调配、再经墨西哥分装,最终送入美国工厂的“魔幻”场景——三段跨境物流,只为贴上“越南制造”的标签。
福冈矢崎总工厂车间内,3000名工人的双手拼出了巨大的“SOS”字样。车间主任中村拓颤抖着举起财务报表:“每米线束要倒贴0.8美元,我们撑不过3个月!” 这个绝望的呼救,指向了特朗普7月22日宣布的美日关税协议——这份被白宫称为“历史性胜利”的协议,规定日本汽车进入美国的关税从25%降至15%,同时日本需向美国开放农产品市场,并承诺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。 丰田股价应声上涨,而通用汽车总部却一片狼藉,高管们摔碎了咖啡杯。北美制造的汽车零件仍被征收25%关税,而日本进口整车却只需15%。通用汽车第二季度财报显示,关税使其损失11亿美元;财务总监用激光笔指着屏幕:“日本车比我们本土组装的成本低4000美元,消费者会用脚投票!” Stellantis集团的境况更为惨烈,3亿欧元利润被关税吞噬,不得不关闭两条皮卡生产线。 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在记者会上擦着汗,称5500亿投资是“顽强谈判的结果”,但他身后的屏幕显示,丰田已将墨西哥工厂产能提升40%,本田的电池生产线正加速迁往越南。“表面妥协,暗地转移”,这种策略让欧盟嗅到了机会,布鲁塞尔连夜通过反制预案:若8月7日前谈不拢,1000亿美国商品将面临报复性关税,波音飞机和哈雷摩托首当其冲。
"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股票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